查看原文
其他

美丽乡村,不是涂脂抹粉 ——杨陵驻村设计师陪伴式建设

刘甜甜 当代陕西 2022-01-09

杨陵的美丽乡村建设不再是涂脂抹粉、一白遮百丑,而是设计师的陪伴式建设。

“抬头全是马头墙,低头尽是格桑花”的乡建,让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段德罡心痛,也在他心头留下一个大大的问号——乡村要发展,是不是只有“涂脂抹粉、效仿城市、建造牌坊、圈地售票”这些同质化的道路可以走?

杨陵的农业现代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,但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。3年前,杨陵探索实行区校共建,确定一批示范村试行驻村设计师制度。

2018年,杨陵加大力度,为每村配备EPC办公室联络员、工程承包方、监理公司,全程驻村陪伴建设。

乡村的“味儿”不能变

深秋,伴随着“第十届世界马氏宗亲恳亲大会”的来临,五泉镇毕公村掀起了新一轮“旅游热”。

毕公村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故里。虽然马援祠保留完整,但村庄整体缺乏规划,村口的古城墙、城壕杂乱无章,美丽乡村建设局限于道路硬化、模仿城市。

为了赶在大会开办前完成村口的改建,驻村设计师段德罡下了一番功夫。

“对于悠久的汉文化,不仅要保护,还要挖掘。”段德罡说,乡村设计,不能千村一面,要体现每村特色。

青砖黛瓦诉往事,追本溯源秦汉心。对村口墙面的改造,段德罡采用青砖修建,与城壕对面的古城墙遥相呼应;城壕中,摒弃水泥硬化,将瓦片竖立摆成林荫小道,同时成为道路“海绵体”,解决了下游路面积水的问题。

对村民家门口的改造,更是精雕细琢。

窗户上,汉代的几何纹饰、木栅文化,代表着吉祥如意;墙裙,配合以白石片、黑木,改善以往贴瓷砖、涂料的情况。

门口花池,采用花砖墙砌或乡村原木围合,搭起廊架,种上葡萄藤,供村民纳凉。马槽中,载上绿植,成为清新优雅的景观小品。

来自西安的马万廷很享受这里的美景。“看着2000多年的古树、清澈的池塘、古老的城墙,心在宁静中穿越。”马万廷说,这几年,村子变美了,但没变“味儿”。

民居的“料儿”不能变

“今天讲的是乡村电商如何搞?我对这个很感兴趣。”1月25日,西北地区首家“乡村振兴学堂”开学,五泉镇王上村这个废弃了十几年的小学,再度热闹起来。

已有50岁“高龄”的小学,曾经被村民租去当养猪场。2016年,为了谋划村庄发展,村支书李社宏决定收回学校,交给西安的公司打造民宿。“不行,它是村民共同的记忆,必须保留。”不仅段德罡不同意,村民和镇领导也不同意。

一番争执之后,李社宏似懂非懂地答应下来。

“外围杂草丛生、房顶四处透风、墙面写满了广告,想走近看一眼,却被垃圾箱挡住了去路。”这是设计师对小学的最初印象。

但几间房子看似破旧,却能体现关中地区经年传承的建筑特色。红色砖墙、木结构房顶,这些传统元素,被设计师最大程度的维持下来。

“按照这样的思路,原本可以用挖掘机推倒的建筑,我们拆了两个多月。”段德罡说。

用照片记录下每一个开间、每一个挑檐、每一面墙的原始风貌。对拆除后的胡基、屋架、椽檩一一编号,在复建中,有的重新融入屋架,获得新生;有的被设计为内部墙面展示,讲述着岁月的声音。

教室内,周边小学借来废旧课桌,作为保留记忆的元素重新摆放。房顶黑钢的运用、博物馆式灯光的设计,增添了几分庄重神秘的气息。

建成后的小学,将成为乡村建设研究中心、村民培训中心、展厅、研学空间等,为村里吸引更多的资源。

村民的“劲儿”不能变

杨陵乡上川口村,依靠着老祖宗留下来的锣鼓文化,吸引了前来考察的阿里巴巴负责人,成为2019年,杨陵将要打造的两个“淘宝村”之一。已有330年制作历史的上川口锣鼓,近些年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,面对市场的拓展显得捉襟见肘。

按照规划,上川口村将原有的14家工厂改为4家股份制企业,为未来锣鼓产业的发展预留一块地,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,确定了“统一管理,各自经营”的发展思路。

2018年12月,新成立的川丰锣鼓产业有限公司正式营业。从以前的厂长,变为公司的总经理,今年55岁的刘子斌越干越有劲。

对于改制前后的变化,刘子斌最有发言权。

拿工人的工资来说,原来按天计算,现在按件计算,工资直接翻倍。单子多了、质量高了、经营环境也变好了,以前不敢接的大单子,现在也能完成。要说改制最大的好处,刘子斌总结为抱团发展。

2018年,全村锣鼓产业收入超过 1亿元,就业率达到45%。

推荐阅读

当青年加上“斜杠”

让锅盖边的群众吸口热气


编辑:刘芯靓

编审:高伟

来源:《当代陕西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